| 2019年校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 | 
| 序号 | 
推荐成果名称 | 
项目负责人 | 
主要参与人(排序) | 
教学单位 | 
获奖等级 | 
| 1 | 
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导向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以建筑学专业为例 | 
于欣波 | 
张国峰 汪江 刁艳 王悦 王潼宇 
			刘圆圆 汪海鸥 吴佳玲 谢富辕 | 
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 
一等奖 | 
| 2 | 
立体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 | 
方志刚 | 
赵振宁 张伟 陈林 郝晓亮 姚颂东 杨帆 王思怡 唐晓丹 刘靖扬 赵璐璐 顾婷婷 高丽娟 张立华 张雪松 | 
化学工程学院 | 
一等奖 | 
| 3 | 
“全程渗透,多维互动”的营销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 
朱晓林 | 
刘丽 王微 聂雪岭 郭彬 藤子嘉 
			张莉莉 唐羽 | 
工商管理学院 | 
一等奖 | 
| 4 | 
基于创新创业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知识整体化教育路径探索 | 
刘坤 | 
周丽雯 李丽丽 韩鹏 刘广强 冯亮花 韩仁志 | 
材料与冶金学院 | 
一等奖 | 
| 5 | 
应用性创新型艺术系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 
何冠宇 | 
闫礁 林晨 田洁 孙兴友 侯珏 王洋 李红 周壮 周子琳 张金玲 梁中双 | 
艺术学院 | 
一等奖 | 
| 6 | 
“八度模司”众创空间的建设及应用实践 | 
陆永祯 | 
高云 张连革 杨喜喜 刘丽 李东华 
			朱翔宇 吴昊 冯铁 任玲 | 
工程训练中心 | 
一等奖 | 
| 7 | 
以校企合作构建教学内容、以翻转课堂引领探究学习,全面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 
陈宝翠 | 
李东伟 | 
外国语学院 | 
一等奖 | 
| 8 | 
教研用相融合,优化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武婷婷 | 
宋怡林 徐明月 房娇娇 蒋喆 邵玲 刚韧 曹强 刘振贮 张洪波 | 
经济与法律学院 | 
一等奖 | 
| 9 | 
OBE理念下全球胜任力人才闭环式培养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 
岳岩峰 | 
陈媛媛 汤苏宁 刘达 张婷 郭彤彤 王静媛 马虹 李颖 | 
国际教育学院 | 
一等奖 | 
| 10 | 
信息化教学生态评价体系在双创教育中的的应用与实践 | 
高云 | 
方志刚 张伟 郝晓亮 张立华 高妍 刘达 陈星星 朱珮珣 全艳玲 徐英黔 陈林 | 
化学工程学院 | 
一等奖 | 
| 11 | 
转型发展高校艺术类专业创新教学模式——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践路径研究 | 
马琳 | 
李囝 李红 梁中双 姜华 安娜 李响 郑刚 | 
艺术学院 | 
二等奖 | 
| 12 |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多元评价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 
代红 | 
崔文华 魏东 顾海川 史添玮 陶冶 赵辉 欧阳鑫玉 张钊 王介生 高明强 孙伟忠 | 
国际金融与银行学院 | 
二等奖 | 
| 13 | 
基于OBE理念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实践 | 
任成好 | 
金玉然 柳光露 宋香谒 赵亮 李洪娜 付宝新 陈尔东 | 
工商管理学院 | 
二等奖 | 
| 14 | 
顶石目标英文成长课 | 
刘达 | 
蔡丽华 张楠楠 赵晴 岳岩峰 陈媛媛 王媛 张玉华 潘诗梦 | 
外国语学院 | 
二等奖 | 
| 15 | 
基于创新意识培养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 | 
苏庆永 | 
马卫东 李淑娟 赵丹 赵雁楠 王红梅 张波 孙明兴 陈志军 刘倩 | 
体育部 | 
二等奖 | 
| 16 | 
以学科竞赛为牵引,以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生成为中心的双创教育实训平台建设与实践 | 
李东华 | 
李艳辉 高明昕 冯铁 高樾 董景波 
			王立萍 刘乾 康永玲 王英才 单磊 
			朱禹川 黄新宁 葛真 肖卿鹤 李玲玲 | 
工程训练中心 | 
二等奖 | 
| 17 | 
基于实验中心对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进行建设 | 
李志辉 | 
陈树江 张玲 关岩 李婷 徐娜 | 
高温材料与镁资源工程学院 | 
二等奖 | 
| 18 | 
资源整合视域下体育教育内涵式发展实践研究——以定向越野课教学为案例    | 
李淑娟 | 
张海军 张丽艳 马卫东 苏庆永 陈伟 史文清 程全德 | 
体育部 | 
二等奖 | 
| 19 | 
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测量学》教学改革 | 
李巍 | 
周卫红 杨铁利 宫雨生 高良博 王昶 孙立霞 韩颖 郭哲宁 | 
土木工程学院 | 
二等奖 | 
| 20 | 
艺术与科技融创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 
沈宇峰 | 
韩宇 唐飞 郑月 刘洋 阎延 王琼 
			马奔 王健 王东 | 
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 
二等奖 | 
| 21 | 
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 | 
张玉军 | 
张文宇 吴建胜 张孝临 孙良旭 
			张媛媛 尹航 张美娜 谭丹丹 
			董立文 杨丹 王刚 | 
软件学院 | 
二等奖 | 
| 22 | 
以结果为导向,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提升的机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 | 
张晓君 | 
刘健 汪曦 韩冰 马学东 王宇 廖桂兵 |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二等奖 | 
| 23 | 
“三维驱动+个性指导”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 | 
胡煜寒 | 
刘昊 赵健 屠良平 郭良栋 王艳 | 
理学院 | 
二等奖 | 
| 24 | 
基于双证融通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转型发展建设 | 
祝洪宇 | 
祝洪宇 李琦 李福云 蔡昌友 杨玉洁 朱连成 王玉峰 武志涛 徐建英 樊松 石峻 魏东 马连增 吴丽娟 苏晓英 李应森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二等奖 | 
| 25 | 
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导向的“两训三赛一创”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 
郭浩淼 | 
魏晓妍 王小明 王英凯 李彦哲 贾丹 东昱明 | 
经济与法律学院 | 
二等奖 | 
| 26 | 
外贸英语函电 “多位一体化”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 
王小明 | 
郭浩淼  王英凯 李彦哲 朱迪诗  | 
国际教育学院 | 
三等奖 | 
| 27 | 
基于学科交叉和校企融合的创新团队建设及应用型人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 
王玲 | 
焦丹诺 何鑫 徐靖涵 岳涵 王英才 |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三等奖 | 
| 28 | 
以学科竞赛为牵引培养面向未来的新工程师 | 
冯铁 | 
李东华 高樾 李明锋 高明强 朱翔宇 黄新宁 单磊 陆永祯 李娜 | 
工程训练中心 | 
三等奖 | 
| 29 | 
以大创为出发点、以电赛为目标、以企业需求为根本的从点到面的嵌入式类课程教改之路 | 
巩荣芬 | 
储茂祥 戴立红 李朔 齐艳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三等奖 | 
| 30 | 
弘扬爱国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项目驱动式声乐教学的探索与尝试 | 
李卓 | 
李囝 杜桂萍 马琳 姜华 周子琳 田海斌 潘亚春 | 
艺术学院 | 
三等奖 | 
| 31 | 
基于卓越人才培养的移动互联网物理实验教学平台的探索与实践 | 
冷雪松 | 
史韡朝 郇维亮 王艳东 孙家军 尹滕 徐崇 | 
理学院 | 
三等奖 | 
| 32 | 
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翻转式教学探索 | 
张本越 | 
任玲 金玉然 李云宏 
			杨娜 叶婷婷 | 
工商管理学院 | 
三等奖 | 
| 33 | 
“以学生为中心”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学改革实践 | 
张新贺 | 
曲强 张月华 高闯 王海华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三等奖 | 
| 34 | 
EPA教学视域下来华留学生学术英语核心技能 
			“三元嵌入式”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索 | 
陈媛媛 | 
岳岩峰 郭威 李爽 朱迪诗 刘旭 刘达 王琳 | 
国际教育学院 | 
三等奖 | 
| 35 | 
中国日报英文官网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对接教学研究与实践 | 
金艳菊 | 
蔡丽华 张楠楠  林丹卉 冷文雪 郭小雪 生旭 | 
外国语学院 | 
三等奖 | 
| 36 | 
转型发展中中职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高等数学课程体系的优化研究与实践 | 
宜素环 | 
单秀丽 卢晓君 艾益民 梁妍 付晓春 | 
应用技术学院 | 
三等奖 | 
| 37 | 
“五位一体产教融合”设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赵艳 | 
韩宇 罗名映 张倩 任硕 张玲玲 张敖 邱丽杰 | 
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 
三等奖 | 
| 38 | 
基于创新能力提升的“1增2创3结合”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高旭 | 
解志文,刘健,陈永君,陈晓红,燕峰,赵广辉 |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三等奖 | 
| 39 | 
基于五类创新实训的“5G移动式夺金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推广研究 | 
郭菁 | 
刘坤 路金林 高云 李军丽 庞启航 徐振  | 
材料与冶金学院 | 
三等奖 | 
| 40 | 
排球团队式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 
程全德 | 
陈志军 赵睿婷 张波 苏庆永 史文清 张麟 张海军 金文植 王世友 | 
体育部 | 
三等奖 | 
| 41 | 
《高等数学》新型混合学习模式构建与实践 | 
熊焱 | 
王艳玲 刘洪则 刘洪 | 
理学院 | 
三等奖 |